3月,春意盎然,花开满园。学校传来喜讯,永利总站ylzz55王永华教授荣获国家第三批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王永华教授的入选,实现了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历史性突破。
王永华1984年从郑州轻工业学院控制工程系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已有34年。说起与轻院的感情,王永华情到深处,感触颇深:“我是1980年进入轻院的,是永利总站ylzz55第二届学生,当时还是在西郊老校区,虽然那时候学习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与同学和老师们的感情非常深厚。近40年来,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也从十几岁的懵懂小伙成为了有30多年教龄的大学教授,对于自己取得的荣誉,首先要归功于母校的培养,也感恩领导和同事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感恩团队十余年的坚持、坚守与勤奋工作,让我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可以说自己与轻院一同成长,共同进步。我为自己是一名轻院人而自豪”。三十多年来,王永华始终扎根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立德树人,践行育人、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为轻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
精益求精 臻于至善
王永华主要讲授《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这些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技术类课程,技术发展快,知识点更新更快。为了讲好课程,王永华始终做到把握技术发展前沿。他带领团队主持完成了大量实际工程项目,积极转化科研成果,解决了工科教师“非工化”问题。同时把最新的工程案例及时融入教材,呈现到课程内容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他总结提出了用于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电路设计和PLC控制系统程序设计的“简单设计法”,能够使学生快速理解和接受电气控制系统的精髓和知识点,该方法在国内高等院校大范围推广应用。
王永华把创新的方法融入到教材中,先后编著了《现代电气及PLC应用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教程》。在编著《现代电气及PLC应用技术》第2版和第3版时,王永华与百余所高校的教师同行进行了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此书在使用中遇到哪些问题,听取改进意见。为了编好教材,书中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幅图,王永华都亲力亲为地去修改。在编著《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教程》时,为了对“数据传输技术、通信同步技术”等这些概念和其背后的技术发展过程进行准确把握,王永华参考了二十多种相关文献,然后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使用通俗易懂、条理清晰的语言写出来。从中可以看出王永华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现代电气及PLC应用技术》于2003年首次出版,已出版到第4版,累计发行40余万册,业内同行对这本教材的评价非常高。湘潭大学的毛美娇说到,“在该教材中,王永华教授对同一个例子‘三台电机启停控制’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技术背景和方法下讲了数次,这种‘融会贯通式’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非常有帮助。”三峡大学的鲁玲老师说,“教材中,融入了王永华教授提出的‘简单设计法’,学生学习后,可以很快地掌握PLC的简单编程,作为教材的使用者,从教材的编撰可以看出王永华教授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
“该课程王老师已经讲了近三十年了,教材也是自己写的,可以说对课程了然于心,但是每次上课前,都看到他在认真备课。我们笑称,你还需要备课吗,王老师一脸认真地说,‘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要确保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团队成员张保威这样对记者说到。
课堂上,王永华推行双向“问问题”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鼓励学生上课随时问老师问题,另一方面老师也把知识点作为问题加入到教学环节中。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以课程小组的形式在课堂讨论,还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讲解部分内容,进行学生与老师的角色互换,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上课看手机的现象,很多老师感觉很无奈。王永华以校园网作为平台,网站改版为“主动式”网站设计,以学生手机终端为主要用户设计,把和课程相关的通知、背景材料、互动问题等通过手机实现方便的双向交流。还将学生使用网络平台或手机平台互动的情况纳入成绩评定体系,变被动式制止学生玩手机为主动式引导学生学习。
王永华说,“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应用型课程的‘命门’。”正是有着这样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在教学中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坚持学习,不断寻找最优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求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孜孜不倦 潜心科研
在科研创新方面,王永华始终走在相关专业的最前沿。他说,“无论是作为教师教学还是科研创新,都要对知识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把握相关技术的最前沿。而应用型课程必须有丰富的实际工程项目做支撑,这样才能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和科研相得益彰。”2003年以前,王永华在电气控制技术方面有了十几年的学习与积累,他当时意识到现场总线技术和工业网络技术是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于是申请到此项技术水平较为成熟的英国PROFIBUS/PROFINET资格中心工作学习一年,回国后基于PROFIBUSDP/PA、AS-i和工业以太网技术,建立了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为社会创造更多效益,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与科研,这是王永华思考的问题。2007年,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进行场地搬迁,公司需要把数百套的设备连接起来,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针对该需求,公司负责人找到了王永华,如何用技术来解决这一难题。王永华及其团队用了2年时间,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基于现场总线技术成功实现了纺织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及数据处理系统,现在该成果在国内得到了大范围推广应用。谈到当时做此项目时的情景,团队成员江豪记忆犹新,为了解决技术难题,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多是常有的事,项目现场在新郑龙湖那边,很多时候都要到晚上一两点才能回来。当时的辛苦不言而喻,以至于有的成员开玩笑说,“真希望自己能生一场病,这样就能好好休息几天了。”
而这样的工作状态,对于王永华来说,却是常态。无论是他的同事还是他的学生都说,“从周一到周五甚至周末,早上上班一直到晚上7、8点,只要不出差,在办公室或实验室都能看到王老师的影子。”就连去英国学习的那一年,王永华也是天天都泡在实验室,没有舍得利用出国的机会去旅游。
正是有着这种刻苦钻研和勤奋敬业的精神,王永华不断攻克科研中的难题。他所带领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取得了累累硕果。在纺织业信息化应用技术领域,团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和地位。他所建立的“中国PROFIBUS/PROFINET技术培训中心”和“中国IEC61131-3培训中心”到目前为止,共培训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500余名,在业界赢得广泛赞誉。正如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张秋菊教授所说:“王永华教授曾应邀来我院给师生们做讲座。王教授讲课充满激情,内容丰富且条理清晰,生动有趣,展现出高超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底蕴,为青年教师做了很好的示范。王永华教授多年来在电气控制领域深耕细作,硕果累累,在同行业界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正因为如此,2013年我院在建设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时,特邀请王永华教授团队来做规划、设计和实施,完成了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永华教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全身心投入和取得的成就令人钦佩和赞许。”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对于讲台和学生,王永华始终怀有一颗“敬畏心”。教师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项教书养家的工作,而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职业”。“我坚持‘把人教好’放在‘把书教好’之前”。对于学生品质的教育和引导,放在教书育人的第一位。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实验室里,王永华会选择合适时机向学生们灌输“做人”理念,传播正能量。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他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分析让学生们理性而全面地把握,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外在环境,让学生们学会感恩,成为对社会和家庭有担当的人。学生冯立增说,“哪怕是一次工作检查,一次实验,王老师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使我们深刻理解了‘严谨’‘求实’的学问精神。在做人上,王老师始终要求我们‘人在学前’人做不好,学问很难攀上高峰。”
学生龚琪说,“虽然我们是工科学生,但是王老师有意让我们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他告诉我们,学会如何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而这正是我的短板。有时去项目现场做技术处理,也需要和对方打交道,我们会从中学习和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论文的写作中,王老师不仅给我们专业指导,包括每个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都给我们指出来。正是因为从王老师身上学到的‘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的态度和理念,我们会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事。有时候组装一个装置,如果自己不太满意,即使已经花费了很长时间,也会拆掉重来。”
打开王老师的朋友圈,你会被他身上所散发的积极正能量所感染。近几年来,虽然王永华平时的工作非常忙碌,但是只要周末有空闲时间,他都会去爬山,把工作中的压力尽情释放。王永华的朋友圈里,曾有一条记录了一周的日程安排,从郑州到烟台,淄博,南京,安庆,合肥,曲阜再到郑州,这一趟下来特别紧凑与忙碌,周五回到郑州又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他对这种状态评价说 “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表面上为自己,为目标、为理想勤奋工作的同时,其实更重要的也是为他人、为团队、为社会奉献和贡献!这就要求你必须把工作做好,就要付起这份责任!就要充满活力、激情和正能量!所以再忙碌也不要说累,更不能抱怨。”
王永华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在他身上,凝缩着一代又一代轻院人爱校敬业,立德树人,严谨治学的缩影。他们在师德上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努力做大写的“人”;在学术上潜心钻研、追求卓越,努力做大写的“家”;在教学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努力做大写的“师”。(通讯员:冯慧娟)